
我校教师在2024年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(第二十八届教师活动)中斩获佳绩
1月15日,2024年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(第二十八届教师活动)评审结果揭晓。我校教师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创新实践成果斩获佳绩,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徐楠教学团队的《辅助型创新教学》课件,心理健康中心黄婉茹老师的微课《打开自我之“眼”—乔哈里窗》及基础医学院张哲老师的微课《支配眼外肌的神经》,获评高等教育组研讨作品。
本次活动由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(中央电化教育馆)主办,以“实践、探索、创新”为主题,旨在提升全国师生的信息素养,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,促进教育教学方式创新与发展。常规项目设置课件、微课、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、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(“素质教育”主题)、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等5个赛道。
徐楠教学团队的《辅助型创新教学》课件亮点突出,其核心是团队自主开发的“算法一点通”辅助型创新教学APP。该课件巧妙融入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处理等前沿技术,将原本抽象难懂的算法转化为直观生动的视频演示,过程脉络清晰,不仅让学生轻松掌握当前最新的数据处理方法,更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,助力创新能力的提升。黄婉茹老师的微课《打开自我之“眼”—乔哈里窗》以统一的视觉风格贯穿始终,内容设计丰富多元,涵盖详实的图文资料、具体的练习演示及趣味互动元素。课程采用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,配合深入浅出的讲解,帮助学生打破自我认知的盲区,深度挖掘自身潜能,从而实现对自我的全面认知,学会积极悦纳自我,逐步构建健康的自我概念。张哲老师的《支配眼外肌的神经》微课则依托专业解剖软件精心制作,既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,又兼顾了整体呈现的美观度。通过清晰明了的人体解剖结构展示,结合细致的引导讲解,原本单一枯燥的解剖知识变得直观易懂、易于学习,有效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。
我校将持续深耕教育数字化转型之路,以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为核心抓手,通过系统化培训筑牢能力根基、常态化实践锤炼应用本领、创新性研究突破发展瓶颈,全方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。学校将积极搭建多元交流与实践平台,深入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鲜活案例,充分释放信息化在课程建设、教学改革及评价改革中的强大动能,推动线上线下教育教学融合向更深层次、更广领域迈进,为培育高素质人才、驱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、蓄势赋能。